孙志明: 展现生命价值 让生活更精彩

关注文章 点赞:


我叫孙志明,男,现年 73 岁,系原铁道部第三勘察设计院的一名退休干部。1993 年底我带领同事到安徽省贵池市执行铜陵到九江铁路(简称铜九线)的地质勘探任务。由于对南方气候不适应我得了感冒,发烧久治不愈。经胸透检查出肺部有阴影,回津后进一步 CT 检查发现右肺上叶有一直径 1.5cm 的肿物,病理检查确诊为肺癌,于 1994 年 1月 20 日做了切除手术。那年我 49 岁。当时听到得了癌症我一下子懵了,脑子里一片空白,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同时还感到非常委屈,认为自己多年来工作兢兢业业,为人善良真诚,怎么就得了癌症这种要命的病呢?

我的故事

手术后还需要进行多次化疗,因工作性质所限,1996 年 51 岁的我不得不告别了已从事三十多年的心爱的勘探事业。从一名体质健康的基层领导干部瞬间变成了一个提前退休在家且重病缠身的患者,这一巨大落差,我很难接受。如何走好以后的路呢?看到妻子忙碌疲倦的身影、儿女凝重的神态和年迈的母亲,我心情无比沉重。家人无不为我伤心劳神、提心吊胆,整个家庭都笼罩在癌症病魔带来的阴霾之中。亲戚朋友也关怀备至。但这样的生活却令我难以忍受。

冷静思考后,我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个男人、家庭的顶梁柱,我必须振作起来勇敢地面对现实。首要的是调整心态:吃五谷杂粮不可能不得病,别人能得的病自己也可能得,怨天尤人不利于治疗,更不利于康复,只有尽快改变自己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才能减轻家人的思想压力。在与病友交流时我就说过:“宁愿得癌症也不愿半身不遂,起码我能自理,不用麻烦别人。”谈笑的同时,也改善了家里紧张沉闷的气氛。

手术后我被转到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开始了长时间的化疗。化疗的痛苦是常人难以忍受的,有一段时间我的头发全掉光了,甚至一看见医院的大楼就开始反射性恶心、呕吐,但我坚持下来了,而且坚持了整整3年。

化疗结束后,我到癌症康复会做了一名义工,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帮助更多的肿瘤患者,让他们都能看到生的希望。而这一干就是 20 年,后来还被任命为副秘书长。为了胜任办公室的工作,66岁的我虚心向 7 岁的孙子学习汉语拼音和打字,还在家人的帮助指导下很快学会了收发文件等简单的电脑操作,这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由于走医患结合、群体抗癌之路,方向正确,处理得当,我现已健康生存23年,能继续战斗在抗癌岗位上为患者及其家属服务。我的亲身经历证明了癌症是可防、可治、可愈的,癌症并不等于死亡。

风雨无阻

20多年来,我戒掉了烟、酒等不良嗜好,在康复会的工作中也始终坚守岗位风雨无阻,24小时不关机随时接听来电解答患者咨询。7年前的一天夜里两点多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癌症患者家属打来电话说因害怕传染已多日未能安眠,当听到我告诉他癌症不传染时,他连声道谢并说:“我终于能睡好觉了!谢谢!谢谢!”有一位教师患癌后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经过我们耐心疏导,已重返工作岗位多年,直到现在还经常打来电话对康复会给她的帮助表示感谢。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我以康复顾问的身份与广大网友做网上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癌症康复会通过与天津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师生沟通交流,医患换位思考,互相理解,有效改善了医患关系,提升了教学质量,体现了人文关怀,提高了康复效果。

我也获得了很多荣誉。1998年、2003年我先后被评为“克癌勇士” “天津市抗癌明星”。2009年8月,我有幸受中国抗癌协会的举荐和兰斯 • 阿姆斯特朗基金会的邀请,作为中国癌症康复者的唯一代表参加了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举办的第一届全球抗癌峰会,并作为天津市抗癌协会癌症康复工作委员会的副秘书长接受了大会组委会的专访,用自己切身体会介绍癌症早期发现(重视体检)和及时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还谈了手术对癌症患者身体造成的创伤、患者本人及家属在精神和经济方面所承受的沉重压力和负担,并由此引申到从预防到治疗再到康复这一系统工程的完整性。《大众生活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每日新报》等也报道了我的抗癌经历。2017年12月9 日,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由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主办的全国“感动生命”抗癌优秀故事征集、评选表彰颁奖大会上,我被评为全国抗癌明星。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刻,我知道,我的生命被癌症赋予了新的价值。

我要感谢癌症这一磨难,它让我变得更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