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抗肿瘤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尤其是联合治疗和新型药物的应用,肿瘤治疗的疗效显著提升,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血液学毒性作为抗肿瘤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其管理成为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和生存质量的关键。在2025中国抗癌协会整合科普大会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董晓荣教授就如何通过规范化管理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贫血的发生率、肺癌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新型药物应用效果及安全性、以及靶向/免疫治疗时代肺癌血液学毒性谱的变化及防控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如何通过规范化管理降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贫血的发生率
董晓荣教授指出,化疗作为当前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引发的骨髓抑制,特别是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贫血,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为降低这些并发症的发生,董教授提出了以下策略:
1.预防用药:在前一个治疗疗程中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或贫血的患者,若下一个疗程采用高强度化疗方案,可在化疗结束后24小时使用G-CSF(集落刺激因子),尤其是长效药物,以减少中性粒细胞下降及感染风险。对于贫血患者,给予促红素治疗,缺铁性贫血患者补充铁剂。
2.监测与调整用药:密切监测患者血常规变化,及时调整用药顺序和联合用药方式。如出现严重中性粒细胞下降或伴发感染,需加减其他药物,如抗感染药物和集落刺激因子。
二、肺癌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新型药物应用效果及安全性
化疗过程中血小板减少的治疗相对困难。董晓荣教授介绍了新型TPO-RA(血小板生成受体激动剂)药物,如海曲泊帕、艾曲泊帕等,在肺癌患者血小板减少症治疗中的应用。这些药物能在口服治疗后7到14天内显著提升血小板计数,且毒副反应较轻。特别是海曲泊帕,其升血小板效果显著,且患者耐受性良好,为肺癌患者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三、靶向/免疫治疗时代肺癌血液学毒性谱的变化及防控策略
董晓荣教授指出,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作为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其血液学毒性谱与化疗有所不同。靶向治疗可能引起血小板下降、白细胞下降等血液学毒性,但发生率相对较低。免疫治疗则可能引起全身各系统的不良反应,包括血液学毒性。针对这些毒性,董教授提出了以下防控策略:
1.针对性治疗:对于靶向治疗引起的贫血或血小板下降,根据常规处理给予促红素治疗或输注压积红细胞;对于免疫治疗引起的血小板下降,停用免疫治疗并使用TPO-RA等药物进行升血小板治疗,必要时联合使用激素。
2.个体化管理:鉴于不同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防控策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结语
董晓荣教授的分享为肿瘤治疗相关血液学毒性的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随着抗肿瘤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和新型药物的不断涌现,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肿瘤患者的治疗将更加安全、有效,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将得到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