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分子影像,为乳腺癌个体化治疗“保驾护航”

关注文章 点赞:

说起核医学,广大民众普遍觉得神秘。加之前苏联切尔诺贝利和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的惨剧,更是令人谈核色变。其实核医学显像所注射的药物,因化学成分微量到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不会引起任何过敏及毒性反应发生。且该药物可以特异性地到达病灶部位,就好像在坏人身上装上了一个GPS追踪器,无论他跑到哪里,都可以在茫茫人海中将其定位。而公众恐慌的辐射更无需担心,以PET检查为例,一次全身PET检查的总有效辐射剂量约为15 mSv,和一次局部的(腹部或盆腔)常规CT扫描的辐射剂量相当[1,2]

乳腺癌已成为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最常见的癌症之一,我国年新发病例数接近30[3]。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目前,在选择治疗方式时,提倡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故个体化治疗应运而生。我们核医学的分子影像技术,因其可以反映肿瘤不同的生物学行为,故有望为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指明方向。

 

“乱花渐欲迷人眼,黑黑白白斗分明”

骨转移是乳腺癌患者常见转移部位之一。早期发现骨转移,对临床分期、治疗决策制定和预后评估有着积极的意义。

99mTc标记的亚甲基二膦酸盐(99mTc-MDP)是最常用的骨显像剂,其通过化学吸附与羟基磷灰石晶体表面结合以及通过有机质与未成熟的骨胶原结合而沉积在骨骼内,从而参与骨骼的新陈代谢,随骨骼的血流量、骨盐代谢及成骨活性等变化而发生功能性改变,因此当局部骨骼出现转移瘤时,该处血流量和/或骨盐代谢及成骨过程发生改变,在相应的骨扫描上显示局部放射性异常。在白色背景上可见骨骼清晰分明,病灶则为黑色的浓聚影。这种“黑黑白白斗分明”的影像可早期发现骨转移瘤。由于骨转移灶的发展过程首先是功能代谢改变,随后才出现解剖、形态学变化,所以骨扫描可以比X线、CT3-6个月甚至更早发现病灶[4]

 

“欲进还退步踟踌,犹上难下心结纠”

腋窝淋巴结的转移与否是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腋窝淋巴结如果发生了转移,就需要将它们完全清扫干净;如果没有的话,就无需清扫了,否则出现术后患侧上肢活动受限、甚至上肢水肿的几率会增加。怎么知道腋窝淋巴结是否发生了转移呢?这时就需要检测“前哨淋巴结”了。所谓“前哨”,也就是“哨兵”,“腋窝淋巴结”就是“兵营”。“哨兵”是“兵营”的最前沿,如果“哨兵”被侵犯了,“兵营”也可能被侵犯;如果“哨兵”没有被侵犯,“兵营”基本可认为是安全的。核医学的前哨淋巴结显像就可以帮助临床医师找到这个“哨兵”,提供临床医师更多的信心,再也不必“欲进还退步踟踌,犹上难下心结纠”。据报道,SPECT/CT对前哨淋巴结的检出率约84%-97%,可改变42%患者的治疗决策[5]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8F-FDG PET显像是目前临床上开展较多的分子影像技术之一。乳腺癌细胞,就好似人体内的强盗它代谢活性非常高,掠夺性地摄取体内的营养,而葡萄糖是其能量的主要来源,因此恶性肿瘤摄取的葡萄糖远远高于其它正常组织。基于这一特性,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葡糖糖作为显像剂(即18F-FDG)注射到体内,可使其在肿瘤病变组织中浓聚,从而在图像中呈现出一个明亮的点,方便、快捷地让医师捕捉到全方面的病灶信息。

乳腺癌作为一种恶性肿瘤,或存在复发/转移的风险。常规的影像技术往往只能了解局部信息,无法观察到庐山的真面目PET显像,一次采集,可全面、无创收集整体信息,对乳腺癌的分期、再分期、随访、疗效预测等方面有着较好的诊断价值。PET对乳腺癌远处转移检出的价值远高于传统影像技术[6]

此外,约2/3乳腺癌患者为雌激素受体(ER)阳性,临床上所采用的内分泌治疗也正是基于ER的表达高低进行判断的,因此全面评估病灶ER状态对个体化治疗决策的制定亦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虽然病灶活检进行病理诊断是ER判断的“金标准”,但在临床上无法对所有病灶均行活检,尤其是骨等部位往往取材困难;且多次活检也会给患者带来痛苦。为此,我们核医学工作者研制了18F-FES这一显像剂,为无创、动态观察病灶ER表达提供了可操作性,其和病理的符合率可达90%以上[7]

 

    随着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显像剂被研制出来用于反映乳腺癌的各种生物学行为,如增殖、凋亡、乏氧等。核医学分子影像技术,恰似黑暗海洋中的灯塔,能够在乳腺癌患者最遥远、最黯淡的生活道路中为其点亮前行的希望,在其个体化治疗的全过程中予以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Huang B, Law MW, Khong PL. Whole-body PET/CT scanning: estimation of radiation dose and cancer risk. Radiology. 2009;251:166-74. 

[2] Leide-Svegborn S. Radiation exposure of patients and personnel from a PET/CT procedure with 18F-FDG. Radiat Prot Dosimetry. 2010;139:208-13.

[3] Chen W, Zheng R, Baade PD, et al. 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2015. CA Cancer J Clin. 2016; 66:115-32.

[4] Iagaru A, Minamimoto R. Nuclear Medicine Imaging Techniques for Detection of Skeletal Metastases in Breast Cancer. PET Clin. 2018;13:383-93.

[5] Wagner T, Buscombe J, Gnanasegaran G, et al. SPECT/CT in sentinel node imaging. Nucl Med Commun. 2013;34:191-202.

[6] Caldarella C, Treglia G, Giordano A.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dedicated positron emission mammography using fluorine-18-fluorodeoxyglucose in women with suspicious breast lesions: a meta-analysis. Clin Breast Cancer. 2014;14:241-8.

[7] Liao GJ, Clark AS, Schubert EK, et al. 18F-Fluoroestradiol PET: Current Status and Potential Future Clinical Applications. J Nucl Med. 2016;57:1269-75.

热点推荐

我叫肿瘤君 2020-09-06 15:14:24
膀胱癌的诊断与治疗 2019-06-13 22:05:00
妇科肿瘤科普文章 2019-06-28 20:32:44
得了淋巴瘤别轻信偏方 2019-06-19 23:03:53
胃癌的科普 2019-06-28 11:10:33
乳腺癌预防科普宣传 2019-06-15 11:49:44
测试标题 2019-04-24 16:1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