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专题 |对话肿瘤科普践行者-刘红教授:做有温度的医疗

关注文章 点赞:

刘红: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科普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乳腺肿瘤专业30年,擅长乳腺癌的个体化综合诊治,尤其是以保乳手术为中心的早期乳腺癌微创治疗及中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手术、放疗等的个体化综合治疗。

活跃在乳腺肿瘤医学的第一线,五十多岁的刘红教授谈起自己的从医之路满是真切的笑容。“妈妈的话给了我最大的鼓励”亲切温馨的话语拉开了一位默默耕耘30年的从医者的一生。

求学与荆棘

1986年,对于年轻的刘红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年的她就如所有莘莘学子一样即将迈入大学。“我觉得我女儿特别善良,心地好,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医生。”母亲的这句话让刘红至今依然记忆犹新,也正是家人的鼓励让善良有耐心的刘红报考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学专业。

“医学院的学生就是厉害。”大学校园间,时常流传些关于医学院学生的言论。这句话不光是调侃,更多的是敬佩。尤其是学医的女生,会让看到血都有点发颤的人由衷的“脱帽致敬”。

虽然刘红的身上流淌着学医者的血脉,但对于桃李年华的刘红来说,心理上对专业的不适感是她要克服的第一个难关。“学解剖学的时候,我曾经哭过两次”说这句话的时候,刘红教授充满温润的神情中透露出少年般的羞涩。

“第一次是大一下学期刚开学的时候,天气还比较寒冷,我们在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前提下,推开解剖室的门后,转头发现门后面挂着人体骨架,随着寒风摆动发出咣当咣当的声音,我随即怔了一下,眼泪便像珠子般随着抽泣声吧嗒吧嗒地流了下来。再一次是学肌肉学的时候,还记得那是个周末,老师让我们打扫卫生。解剖楼没什么人,光线也很暗淡,我们打扫完卫生出来一扭头看见了停在门口的四具尸体(其中一具是老师已经做好的标本,其余三具供我们学习解剖),就像突然触碰到什么一样,哇的一声就叫了出来。以至于后来去餐厅用餐,都会刻意避开一些烧鸡类的肉食。”刘红教授向我娓娓道来初入医学院的窘迫。然而,克服心理的恐惧也仅仅是第一步,医学是一个枯燥且内容冗杂繁多的学科,谈起自己的学习生涯,刘红教授不经感慨年少时期对知识热切的求知欲。长期的刻苦学习使得刘红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分配到在乳腺肿瘤方面独领风骚的天津市卫生局。

“您为什么选择乳腺肿瘤这个专业呢?”随着问题的深入,刘红教授微微抬头,思绪回到青春懵懂时期。“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动手能力很强,性格上比较喜欢快刀斩乱麻,于是选择了外科领域,再者有着身为女性的特殊优势,便选择了乳腺肿瘤专业。” 听完这些,我才发现,往常在我心中一向严厉稳重的医生随即多了一层烟火气息,他们也有着属于自己的青春和荆棘,也正是这些经历和成长让刘红教授成为一位有温度的医生。

医疗与热枕

“妙龄女大学生患胃癌离世”“女童患癌父母卖血治病”等等关于癌症年轻化的报道近两年来愈演愈烈。作为对女性危害最大、也是世界第一大癌种的“乳腺癌”,在中国的发病率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

在乳腺肿瘤方面具有权威性的刘红教授面对这类问题尤为严肃,“关于我为什么会重视乳腺癌年轻化的问题,主要源于我的临床感受”。紧接着,刘红教授讲述了一段医患之间的真情故事。

那是1991年,刚刚毕业的刘红初入天津医科大学乳腺科。那时一年的的乳腺癌手术量大概才600例,这些病人也大多是知天命的年纪,从病人的入院、检查、手术到术后化疗,这一系列流程下来,前后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医护工作者和病患们渐渐建立起相互信赖的关系。在中年人是患乳腺癌的主力军的情况下,一位29岁,来自天津师范大学的女硕士研究生患者显得格外刺眼,让刘红和其他医护人员非常惊讶,他们不仅针对年轻患者的病情做了详细的针对化治疗,还发动了捐款。这件事让刘红教授直到现在都记忆犹新,从那时候起,乳腺癌年轻化的治疗问题就植入了刘红教授的心中。

2020年,一位20岁患乳腺癌的的大二学生也让已为人母的刘红教授下了不少心血。提起这位女大学生,刘红教授眼中闪烁着慈母般的关怀。“她才20 岁,还没有结婚,没有生育,年轻乳房对她来说也是重要的性器官,还需保持乳房的美观。所幸在精心的治疗策略和手术方案下,她恢复得很好,无论是外观上,还是治疗疗效方面,患者都非常满意。”刘红教授讲述着对女大学生的治疗,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对比高龄乳腺癌患者,年轻乳腺癌患者有其特殊性。首先,年轻患者受雌激素分泌旺盛的影响,发病速度较高龄患者快。其次,当今的社会状态下,很多女孩偏向晚婚、晚育,而乳腺癌的治疗周期很长,这就需要医生把有效的治疗与患者的生活做好协调和安排,以及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在对年轻乳腺癌患者关注的同时,刘红教授对近年的一个中年病例也记忆深刻。还记得那是五年前,刘红教授去福建出差,当地一名医生说他好朋友的姐姐患有乳腺癌而拒绝治疗,这名医生邀请刘红教授帮忙看诊。仅看了一眼,凭借多年的经验,刘红教授便判断出这是一个三期偏晚的病人。然而,不管别人如何劝说,患者依然坚持认为自己吃斋念佛又跑步不会有什么问题,坚持不去医院。“当时,我和她还有其家人说了很多,包括专业治疗方面的问题,尽量让病人打开心扉,后来才知道患者是不愿意接受身体的残缺,才拒不治疗。后来终于说动了她。三天后,患者给我打电话说要来找我做手术。”刘红教授用着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着作为医生的赤子之心。

“有时候,医生的专业性和耐心可能会决定患者的走向。如果能让患者第一时间相信你,让她树立起对抗疾病的信心,你或许真的就挽救了一个生命。所以,我们也一直强调要做有温度的医疗。”刘红教授再次重复着这句话,她明媚的眼眸望着我,正午窗外的阳光洒满整个门诊,我知道这句话她不光是在对我说,更是在对自己说。而针对乳腺癌的防治,刘红教授给大家提出了几点建议:

首先,对于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要对乳腺的健康予以关注,常规的乳腺健康检查是必要的。

其次,要注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高脂、高热量饮食要尽量避免,多吃蔬菜水果,作息要规律,夫妻生活要适当。

再次,面对工作生活上的压力,要及时疏导。另外,现在很多丰胸产品可能含有激素等危害乳腺健康的成分,一定要谨慎使用。平时,塑身衣也不建议常穿。

希冀与奋斗

作为一个备受尊重的职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入医学的世界。在讲到对年轻从医者的建议时,刘红教授有很多感慨。“我当时师从李树林教授读研究生的时候,图书馆里五年的文献都已经算是新的了,要想查看一些杂志还需要去情报所查,想看最新的原版杂志基本就是奢望,可以说我们获取知识和信息非常难,但我们当时对知识的获取也是非常的渴望。而现在互联网发达,瞬时的国内、国外的医学资讯可随手获取,我觉得现在这一代是幸运的一代。”现在,年轻人的成长环境、成长氛围更加宽松,成长路径也更加多元化,刘红教授也十分担心青年学者的成长,她提醒大家,作为当代年轻人,要扎实点,注重各方面的沉淀和积累,最终成为时代的翘楚

在对乳腺癌青年人才的建设方面,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青年委员会已经为之奋斗了10余年,团队从最初乳腺癌青年学组的20人发展到现在青年委员会近100人的规模,为青年人才搭建起提升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展示自我的一个高质量的平台。刘红教授作为青委会的主任委员,从2009年第一届青年学组成立以来,一直为青委会的组织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关于乳腺癌知识的科普活动,青委会通过舞台剧的形式呼吁全社会提高对乳腺癌的认识和关注,让大家树立起直面病魔的勇气和共同抗癌的信心。

采访接近尾声,“您一生中最大的欣慰和遗憾是什么?”刘红教授微微抿嘴,轻声重复着问题,俨然一副认真思索的神态。“我最大的欣慰是,治好的病人越来越多;我最大的遗憾是,需要治疗的病人也越来越多。”短短一句话,道尽了一位将青春和热忱贡献给医学事业,默默无闻的奉献者的前半生。

这个世界尽管有些许荒凉,然而总有些人用自己最大的赤诚,温暖着这个世界。正如刘红教授一直强调的“做有温度的医疗”,我相信,一滴春雨虽不能滋润万物,但终能汇聚成河奔腾呼啸而来。

编辑:王少楠

排版:KONG
审校:陈雪茹

图片来源:部分图片截取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