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长相伴:共筑NSCLC患者诊疗新生态——NSCLC患者诊疗与生存现状研讨会在京成功举行

关注文章 点赞:

2025年11月16日,由北京新阳光慈善基金会联合中国抗癌协会非小细胞肺癌专委会发起以“高质量长相伴”为核心主题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诊疗与生存现状研讨会在北京圆满召开。本次会议由国内肺癌诊疗领域权威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燕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杜楠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于雁教授担任致辞嘉宾及主持人,会议汇聚了来自全国各级医疗机构的肿瘤内科、呼吸科、胸外科、放疗科专家学者参与。

会议围绕NSCLC诊疗现状调研、生存质量提升、创新治疗技术应用、医患协同模式构建等关键议题,通过主题演讲、数据分享、圆桌研讨、案例解析等多元形式,展开了为期一天的深度交流与思想碰撞,旨在凝聚行业智慧,破解诊疗难题,最终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高质量生存目标。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生活方式转变及环境因素影响,NSCLC的疾病负担仍在持续加重。尽管近年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创新技术不断涌现,显著改善了部分患者的预后,但临床实践中仍面临着诊疗规范化不足、耐药机制复杂、患者生存质量待提升、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本次研讨会的召开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行业价值,为推动NSCLC诊疗领域的标准化、精准化、人性化发展搭建了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

开幕致辞:锚定核心目标,凝聚前行共识

会议伊始,王燕教授代表组委会发表开场致辞。她指出,NSCLC诊疗已进入“精准化与人性化并行”的新时代,过去十年间,患者5年生存率实现了从低到高的显著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尤其在晚期患者生存质量改善、罕见靶点诊疗覆盖等方面亟待突破。“所谓‘高质量长相伴’,不仅意味着延长患者生存周期,更要求提升患者在治疗全程的生活质量,减少痛苦,保障尊严。”王燕教授强调,这需要临床医生、科研人员、医药企业、患者及社会各界形成合力,构建“诊疗-康复-支持”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体系。

杜楠教授在致辞中则聚焦“医患协同”的重要性。她结合临床案例谈到,NSCLC患者往往面临着治疗方案选择的困惑、治疗副作用的焦虑以及康复过程的迷茫,医生需打破“单纯治病”的传统思维,主动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社会支持需求。“本次研讨会特意设置了患者叙事分享和医患沟通论坛环节,就是希望搭建起医患之间的桥梁,让诊疗方案更贴合患者的实际需求。”

于雁教授随后分别从“科研转化”和“区域医疗均衡”的角度补充发言。于雁教授提出,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脱节是制约NSCLC诊疗进步的重要因素,希望通过本次会议促进“医研企”深度合作,加快创新药物和治疗技术的临床转化,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惠及更多偏远地区患者。

专题研讨一:以患为本,破解临床诊疗痛点

专题一研讨以“以患为本·聚力突破”为主题,聚焦NSCLC诊疗现状调研、患者经济负担与生存质量、精准治疗路径优化等核心议题,多位专家结合最新临床数据和实践经验进行了深度分享。

NSCLC诊疗现状与不良事件管理:数据背后的问题与思考

来自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熊安稳教授首先在线上带来了《调研报告分享-方法学、患者治疗现状及不良事件》的报告。熊安稳教授指出,当前NSCLC诊疗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特点:在一线城市三甲医院,基因检测覆盖率及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规范使用率均处在高位,;但在基层医疗机构,基因检测覆盖率仍明显不足,仍有很多的晚期患者因未接受精准治疗而错失最佳时机。“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体现在诊疗理念上。”他强调,部分基层医生对靶向治疗的适用人群、耐药机制认识不足,导致患者治疗方案选择不当。

分享结尾,熊安稳教授呼吁,应将“诊疗规范化”和“不良事件精细化管理”纳入NSCLC诊疗质量控制体系,通过开展全国性的继续教育项目,提升各级医疗机构医生的临床能力。

患者经济负担与生存质量:不止于“活着”的追求

随后,包头市肿瘤医院的刘永刚教授带来了题为《中国ALK阳性NSCLC晚期患者诊疗与生存现状》-患者经济负担、生存质量及倡议的报告,全面呈现了患者在治疗全程的经济压力和生活质量状况。

重点呈现了三大核心结论:

1、患者负担与家庭影响:多维压力显著治疗费用及间接成本(如陪护、误工)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经济负担,同时患者因疾病导致劳动能力受损,进一步加剧了家庭劳动力资源的流失。

2、生存质量:整体中等但痛点突出患者整体生存质量处于中等水平,但心理焦虑(焦虑评分达 40.9 分)、自我管理能力弱、疼痛控制不佳等问题较为集中,成为影响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

3、长生存管理:需强化全流程适配性随着患者生存期延长,其身体、社会功能的适应性需求增加,提示临床需重视 “全病程、个体化” 的综合管理,以提升患者长期生存的适配性与生活质量。

ALK+ NSCLC精准治疗:从“木桶理论”看最佳获益路径

ALK融合突变被称为NSCLC的“钻石突变”,尽管发生率仅为5%-7%,但靶向治疗效果显著,是精准治疗的典范。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刘潇衍教授“木桶理论”为喻,深入解析了ALK+ NSCLC患者的最佳获益路径。

刘潇衍教授指出,ALK+ NSCLC患者的生存获益如同“木桶的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而这里的“短板”可能是药物疗效、耐药问题、不良事件管理或患者依从性等。结合最新临床研究数据介绍,新一代ALK抑制剂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已突破3年,但仍有部分患者因早期耐药、无法耐受副作用而影响治疗效果。“精准治疗不仅要选对药物,更要实现‘全程管理’,及时发现并弥补各个环节的‘短板’。”

点评环节:临床实践中的“真知灼见”

本环节的点评环节亮点纷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孙步彤教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王文玲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殷洪涛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郑伟教授四位业内权威专家,围绕以上三项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点评。

四位教授立足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前沿研究视角,分别从调研方法学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晚期 ALK 阳性 NSCLC 患者经济负担的现实痛点与解决路径、生存质量提升的临床策略,以及 “木桶理论” 在精准治疗获益最大化中的应用逻辑等维度,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剖析。点评既肯定了三项分享内容在临床实践与行业研究中的参考价值,也针对其中亟待完善的方向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在场同仁厘清了 ALK 阳性 NSCLC 诊疗领域的关键问题与发展思路,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思考。

专题研讨二:无界之证,探索诊疗创新方向

专题二研讨聚焦“无界之证·因地制宜”,围绕癌症叙事的临床价值、靶向治疗前沿进展、双免治疗策略展望等议题展开,旨在为NSCLC诊疗提供更多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

癌症叙事:照亮患者生存之路的“光”

本次研讨会特别邀请到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语言文化系副主任李俊教授,他带来了题为《癌症叙事与患者生存《抗癌前线》的分享。李俊教授指出,癌症叙事不仅是患者表达情感、分享经验的方式,更具有“心理支持”“治疗协同”的重要价值。

他分享了《抗癌前线》栏目记录的患者的叙事案例,其中一部分患者表示,通过分享自己的抗癌经历,心理压力得到了显著缓解;一部分的患者认为,病友的鼓励和经验分享帮助自己更好地配合治疗。“有一位晚期NSCLC患者,在确诊后一度放弃治疗,看到栏目中相似病情患者的抗癌故事后,重新树立了信心,积极接受治疗,如今已带瘤生存5年。”李俊教授的分享让在场嘉宾深受触动。

2025年肺癌靶向治疗前沿进展:从“精准”到“更精准”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俭杰教授带来了题为《从 2025 前沿进展看肺癌靶向治疗趋势》的专题报告,其内容系统且深入地梳理了过去一年间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靶向治疗领域的里程碑式突破与临床应用革新。

李俭杰教授在报告中指出,2025 年堪称 NSCLC 靶向治疗的 “精准升级年”,该领域已完成从传统 “基于单一靶点选择药物” 的模式,向 “基于多维度分子分型实施个体化用药” 的核心转变 —— 这不仅体现在 ALK、EGFR 等经典靶点的药物迭代上,更延伸至 NTRK、MET 等罕见靶点的精准识别与适配治疗,真正实现了从 “精准” 到 “更精准” 的跨越。他进一步阐释,这一转变的背后,是基因检测技术的高通量化、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纵深推进,以及真实世界研究数据的持续积累,使得临床诊疗能够突破 “靶点对应药物” 的单一逻辑,结合患者的分子亚型、肿瘤微环境、合并症等多维度特征制定方案。

报告结尾,李俭杰教授结合前沿技术发展趋势给出了前瞻性展望:随着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多组学技术的融合应用与临床普及,NSCLC 的分子分型将进入 “精细化分型 2.0 时代”,不仅能精准定位驱动基因,更能预判药物应答与耐药机制;在此基础上,未来有望彻底打破 “标准化治疗方案” 的局限,为每一位患者量身打造 “一人一策” 的个体化靶向治疗方案,涵盖药物选择、剂量调整、联合策略、耐药应对等全周期管理,最终实现患者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的双重提升,最大化生存获益。

双免治疗策略:NSCLC治疗的“新引擎”

近年来,免疫治疗已成为NSCLC治疗的重要手段,而双免联合治疗因其协同增效的优势,成为领域内的研究热点。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李腾教授带来了《全新一代双免治疗策略.在NSCLC的应用与前景展望》的报告,深入解析了双免治疗的作用机制、临床数据及应用前景。

李腾教授解释,双免治疗是指联合使用两种不同机制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通过“解除免疫抑制+激活免疫细胞”的双重作用,增强机体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与传统化疗和单药免疫治疗相比,双免治疗具有“疗效更持久、副作用更低”的优势,尤其适用于晚期NSCLC患者。

针对双免治疗的耐药问题,他表示,目前已有多项研究正在探索耐药机制,未来通过联合靶向药物、放疗等手段,有望进一步克服耐药,延长患者生存。

点评环节:临床实践中的“真知灼见”

本环节的点评环节亮点纷呈,辽宁省肿瘤医院陈舒晨教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韩震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伟博士、锦州医科⼤学附属第⼀医院张欣教授四位业内权威专家,围绕以上三项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点评。

四位教授聚焦《抗癌前线》之声共读与共鸣议题,结合肿瘤患者全程管理的临床经验,指出癌症叙事不仅是患者情感表达的载体,更能为临床诊疗提供个性化的参考维度,同时就如何让叙事内容转化为医患沟通的有效工具提出了具体建议;

四位教授围绕 2025 肺癌靶向治疗前沿进展,分析了不同层级医疗机构对前沿技术的承接能力与落地难点,为靶向治疗的区域化推广提供了实操思路;

四位教授从循证医学角度,解读了全新一代双免治疗策略的循证证据体系,不同治疗阶段的应用指征与安全性管理要点;探讨了双免治疗与靶向、化疗等手段的联合应用逻辑,并针对基层临床应用中的风险防控给出了关键提示。

总结与展望:凝聚共识,共启高质量诊疗新征程

会议接近尾声,王燕教授、杜楠教授、于雁教授对本次会议的核心成果进行梳理,并对NSCLC诊疗领域的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王燕教授指出,本次会议达成了三项重要共识:一是确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诊疗理念,将生存质量提升与生存期延长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二是强调“精准检测先行”,推动基因检测在各级医疗机构的普及,为精准治疗提供依据;三是构建“医研企患”协同体系,形成诊疗、科研、药物研发、患者支持的闭环,共同推动NSCLC诊疗进步。

杜楠教授补充道,本次会议不仅分享了最新的临床数据和技术进展,更搭建了跨区域、跨学科的交流平台,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了实用的诊疗指导。“未来,我们将把会议成果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方案,通过开展继续教育项目、编写临床实践指南、建立区域协作网络等方式,推动NSCLC诊疗质量的整体提升。”

于雁教授则从科研转化落地与患者公益支持的双重维度,提出了兼具实操性与人文温度的具体行动计划。她表示,聚焦NSCLC领域创新药物的研发链条,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全环节提供专业支撑,加速本土创新诊疗方案的落地;同时呼吁行业与社会各界携手发起 “NSCLC患者关爱计划”,通过整合医疗、公益、社会服务等多方资源,构建覆盖经济救助、心理疏导、康复指导的全周期患者支持体系,切实缓解患者就医压力,提升其生存质量。

“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高质量长相伴’的目标终将实现,让更多NSCLC患者战胜疾病,重获健康生活。”王燕教授的总结发言为本次会议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NSCLC诊疗领域的未来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本次NSCLC患者诊疗与生存现状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不仅为行业内专家学者提供了交流分享的平台,更明确了NSCLC高质量诊疗的发展方向。会议所凝聚的共识、分享的经验和提出的方案,将对我国NSCLC诊疗实践产生深远影响。未来,随着精准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诊疗体系的日益完善以及社会关爱力量的持续汇聚,NSCLC患者的生存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提升,“高质量长相伴”的美好愿景终将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