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落实《健康中国癌症防治计划》,实现精准、常态的科普教育新模式,由中国抗癌协会发起指导、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业委员会运营管理、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学术指导并协办,阿斯利康中国和默沙东中国联合支持的“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科普教育基地”项目(下简称“科普基地”项目)于6月18日,在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办,湖南省抗癌协会、湖南省肿瘤医院承办的“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全国第十八届学术大会”开幕式上进行首批全国18家“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科普教育基地”授牌仪式暨基地专家委员受聘书仪式。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于金明院士、中国抗癌协会秘书长王瑛教授、中国抗癌协会科普部赵勇副部长、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吴小华教授为18家基地授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委会常委李秀琴教授、湖南省肿瘤医院副院长王静教授及多家基地专家出席了授牌仪式现场。
解决患者获取信息难题 助力患者长生存
妇科肿瘤占妇科疾病中的一大部分,随着人口的老龄化,50%的妇女会面临癌症的威胁。[1]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依次为乳腺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据《2020年世界癌症报告》显示,全国女性新发病例数中,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名列前十。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主任吴小华教授)
吴小华教授指出,在这些严重威胁女性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中,卵巢癌是最为凶险的癌种,致死率高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5年生存率只有40%左右。目前卵巢癌尚无有效的筛查手段早期发现,这导致70%-80%卵巢癌患者发现即为晚期,给临床医生的治疗带来巨大挑战。近年来,PARP抑制剂的出现,改变了卵巢癌治疗的策略。患者通过PARP抑制剂进行维持治疗后能有效提升自身的无进展生存期甚至总生存期。
尽管卵巢癌已经有了创新的疗法,但是仍有许多卵巢癌患者对此知之甚少。有调研数据显示,超过六成的卵巢癌患者及家属表示获取专业治疗信息困难,大部分患者都是通过网络途径了解卵巢癌的相关讯息。但是由于网络信息分散、良莠不齐,一些片面或者错误的信息可能导致患者盲目参照其他病友的治疗经验甚至不遵从医生的治疗方案,这样不仅给医生临床诊疗造成了障碍,还可能让患者进入治疗误区,延误病情。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委会常委、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科肿瘤病房主任李秀琴教授)
“目前卵巢癌患者有许多尚未满足的需求,这一方面是由于医生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正规的治疗上,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患者身体上、精神上、经济上的压力。许多患者缺少正确及权威的指导。”李秀琴教授表示,“因此,我们希望通过‘科普基地’项目来解决她们的困惑,使她们对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在治疗过程中更好的配合医生,让更多患者获益于规范化的诊疗和疾病管理,延长生存期。”
提升医生专业知识储备 实现精准科普
据悉,“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科普教育基地”落地后,将邀请大型综合医院专家学者进行富有科学性、趣味性、体验性的常态化肿瘤防治科普宣教活动,并组建院内患者俱乐部,配合设立图书角、科普讲座、科普直播、图书赠阅等活动,为青年医师搭建医学科普能力展示与提升平台。“科普基地”项目有望帮助医师和患者做好全病程管理,及时纠正妇科肿瘤治疗期间的各种误区,及早发现复发迹象并进行干预,从而让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期。
吴小华教授表示,肿瘤防治是国家上升到健康中国战略的国家行动,科学普及是实现肿瘤防治的基础。“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科普教育基地”项目落地后,将提高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对于疾病的规范治疗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期待”科普基地“项目能帮助更多妇科肿瘤医师提升自身科普能力,把专业医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给患者,从而实现精准科普,最终实现妇科肿瘤可防可治,患者能健康的、有尊严的生存的愿景。
“从管理学的角度出发,患者教育不仅仅是在院内,院外管理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与过往的患者关爱项目相比,‘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科普教育基地’项目会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为患者推送一些相关的科普内容和注意事项,让广大女性了解卵巢癌等妇科肿瘤的疾病知识和危害,以及正确去面对这些疾病。此外,‘科普基地’项目还将开展更多个性化的主题宣传活动,在重大疾病日期间联合多个基地进行线上线下的患者教育活动,培养患者对重大疾病防重于治的理念。”李秀琴教授说到。
据了解,“肿瘤防治科普教育基地”项目由中国抗癌协会发起创建,是落实“癌症防治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项目开创性地以癌种为分类,实现精准、常态的科普教育新模式,提升临床医师的科普能力。至今已经成功组建肺癌、乳腺癌、胃癌、妇科肿瘤等癌种的科普教育基地达287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