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癌症日专题】——癌症的诊断

关注文章 点赞:

哪些情况下需要去医院筛查肿瘤?

由于恶性肿瘤的潜伏期很长,尽管早期不易被发现,但身体有时还是能够发出一些恶性肿瘤警示信号,应予以重视,并正确解读:

(1)体表出现肿块并且在短期内快速增大;

(2)疣和黑痣迅速增大或破溃;

(3)不明原因体重减轻或长期不明原因发热;

(4)经常出现鼻塞、回吸涕血;

(5)吞咽时胸部不适、吞咽困难或有梗噎感;

(6)持续性咳嗽、痰中带血;

(7)溃疡久治不愈或持续性消化异常;

(8)大小便习惯改变,尿血、便血;

(9)女性在月经期外或绝经后出现不规则阴道出血;

(10)持续头痛,视物逐渐模糊或听力变化、肢体活动不变。


淋巴结肿大有什么意义?

淋巴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遍布全身,总数可达500~600个,平时我们可以摸到分布在颈部、颌下、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的浅表淋巴结。正常的浅表淋巴结直径多在0.5厘米以内,表面光滑、柔软,按压不痛,可以活动,不与周围的组织粘连。

淋巴结是守卫人体健康的“前哨”,当人体出现炎症、肿瘤、结缔组织病等状况时,病灶对应部位的淋巴结就会发生肿大,发出健康“预警”。淋巴结肿大可以是恶性肿瘤,也可以是炎症。医生通过对肿大淋巴结的部位、大小、硬度、有无粘连、有无压痛等情况进行分析,就可大致判断病灶性质,再配合超声、X线、CT、核磁或PET/CT等手段,最终依靠病理活检确诊。


检查肿瘤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肿瘤的检查方法按其对身体是否有创伤可分为有创性检查与无创性检查两大类。

有创性检查:通过一些具有创伤性的手段,如活检、骨穿、腰穿等,来获取有关的体液或组织细胞。这种检查方法所得信息最为可靠,也常能达到所谓肿瘤诊断的“金标准”。

无创性检查:检查过程不会对身体造成创伤的检查,包括:抽血化验、普通X片、超声、CT、磁共振、内镜(鼻咽镜、喉镜、纤维支气管镜、胃镜、肠镜等)、骨扫描、PET/CT等。

因为有创性检查会对身体形成大小不等的创伤,带来一定的痛苦,很多人会担心、害怕,甚至不愿意检查。究竟采用那种方法检查,可以和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后、根据具体情况做出选择。


为什么说病理诊断是肿瘤诊断的“金标准”?

病理学诊断之所以被称为肿瘤诊断的“金标准”,取决于在肿瘤诊治过程中对病理学诊断的高度依赖性。病理医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分析肿瘤的细胞形态、组织结构、生长方式等异常改变,通过免疫学、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方法检测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特征、分子水平异常改变等,可以对肿瘤相对准确地定性,并对肿瘤进行鉴别诊断,包括肿瘤的分类、分型、分级、命名,肿瘤的侵袭范围、评价手术切除是否充分,肿瘤局部或其他部位器官有无转移,评价放疗或化疗后的组织学疗效,提示与诊断和预后相关的分子病理检测信息等,这些信息是临床医生制订和实施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为什么有时病理医生还向患者提出,要做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也可称为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简称“免疫组化”,这是近代病理学发展的一项重要技术,常用于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好比照相,分辨率低时看不清的东西,分辨率高时就能看清,提供的信息量更大,判断更准确。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使许多疑难肿瘤得到了明确诊断,在对肿瘤细胞进行鉴别时,准确率可达50%~75%。

在肿瘤的病理诊断中,如遇到下列需要进一步搞清楚的问题,就要做免疫组化的检测:

(1)进一步明确恶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2)寻找转移性恶性肿瘤的原发部位;

(3)对某类肿瘤做进一步的病理分型;

(4)软组织肿瘤的治疗需用多种标志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确定方案;

(5)发现检出微小转移灶,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包括手术范围的确定;

(6)为临床确定系统治疗方案提供病理证据。

由此可见,正是由于免疫组化的广泛采用,才使许多患者的治疗走上正确和精确的靶向之路。


肿瘤基因检测有什么意义?

基因检测(即分子靶标检测)是以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细胞分子生物学上的差异为基础,筛选和鉴定与疾病密切相关的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作为药物作用的靶点,通过靶向给药实现有效的靶向治疗及个体化治疗。肿瘤分子靶标的出现使得靶标药物能够针对癌细胞本身进行治疗,不会对正常细胞产生重大伤害,缓解患者病痛的同时更带给他们生的希望。

肿瘤基因检测的意义在于:

1. 发现家族性易感基因,做到零级预防,做到不发生或延缓临床前期症状的出现。

2.有利肿瘤选药:现在很多靶药是要做基因检测的,比如EGFR基因。知道了你体内是什么基因突变了,才好针对的用哪个靶药,这样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对肿瘤的选择性,尽可能的控制病情。

3.有利肿瘤分型和疾病进展监测:有的肿瘤比如白血病,就是有根据基因分型,来确诊是哪种亚型,也是有利于治疗方案的选择;而且白血病的监测如缓解期都有基因突变的检测,来判断药效及预后情况。


什么是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是指在人体内检测出肿瘤细胞分泌或脱落到体液或组织中的微量物质,通常是肿瘤细胞所产生的抗原和生物活性物质,或是机体对体内新生物反应而产生并进入到体内或组织中的物质。检测的目的在于:发现原发肿瘤,高危人群的筛查,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肿瘤发展程度的判断,肿瘤治疗效果的观察及评价,肿瘤复发及预后预测等。

肿瘤标志物的升高不能单独作为诊断肿瘤的依据,它的意义在于动态观察其变化规律作为判定疗效和监控病情的参考。


体检中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就是患癌症了吗?

可以肯定地说,这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肿瘤标志物的增高并不等于罹患癌症。CEA、AFP、PSA(男性)、CA199、CA153等肿瘤标志物检测,已成为常见的体检项目。其中CA199、CA153等,还没有充分证据支持在健康人群进行普遍筛查的必要性。

如果发现AFP(特别是有乙肝、丙肝病史的患者)升高,需要短期观察其动态变化,必要时结合影像学检查,明确有无肝癌或其他疾病,如生殖系胚胎源性肿瘤、肝病等。如男性患者发现PSA明显升高,需结合直肠指检、影像学检查及病理活检等明确有无前列腺癌。如果发现CEA、CA153、CA199等明显升高,且连续监测呈持续升高或动态升高,需要结合症状、影像学检查等明确是否患有恶性肿瘤。


影像学报告中的“结节”、“占位”是癌吗?

B超、X线、CT、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报告单通常包括病灶解剖学位置、数目、大小、形状、密度、血供情况(增强扫描后的强化特点)、边缘情况、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等。对于疑似恶性肿瘤的患者来说,它是一种初步的印象,确诊还需要依赖病理诊断。“结节”、“占位”等描述性词语,既有可能是良性病变,也可能是恶性病变。并不总是“癌”或“恶性肿瘤”的代名词,更不是最后诊断。


有人说“身体有没有癌,用PET/CT一扫就看清楚了”,真是这样吗?

PET/CT结果的判断需要结合病史、影像学表现等综合考虑。虽然PET/CT检查的准确率很高,多在90%以上,但也会存在假阴性结果(遗漏病变)或假阳性结果(“无中生有”)的可能。再加上PET/CT检查对身体有一定辐射作用,价格昂贵,目前还不是诊断癌症的常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