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作为女性的第二性征,人类哺乳的开始,应该是与美好关联。但是乳房这件小事,总会给许多女性带来莫名的压力,也许与近几年的信息渠道的蓬勃发展有一定的关系。女性朋友们,总能很容易地“获得”一些“知识”。而这些“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对正常女性朋友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的。我们专科门诊的时候,总有许多人对这“知识”的一知半解,而使得我们门诊的宣教工作显得尤其“费劲”。
关于乳房的那些小事,您都弄懂了吗?
正常非哺乳期乳房,我们建议育龄女性行怀孕前常规体检。正常非哺乳期乳房,常见的两个问题包括:乳房疼痛 (多数与月经相关) ;乳房结节 (增生结节,囊肿,乳房良性肿物,乳房恶性肿物)。
——1——
乳房疼痛和乳房结节,是一回事吗?
许多女性会因为乳房周期性的疼痛而对乳房形成焦虑感,常怀疑自己得了乳腺癌,而到专科门诊就诊。对于乳房结节的筛查,我们一般会建议使用浅表器官彩色超声检查,对于正常女性大于 40 岁的,建议加做钼靶 (双侧乳房 X 光摄影) 。对于有可疑病变的患者,钼靶检查不受年龄限制。
彩超和/或钼靶的检查,可以为我们提供乳房结节的诊断信息,我们会根据不同的影像学分级 (BI-RADS),给出患者一个复诊或者治疗计划。
如果在没有任何需要外科处理的乳房结节存在的时候,乳房的疼痛则考虑与天然的月经周期相关。彩超与钼靶并不能发现疼痛。在排除恶性相关的情况以后,乳房的疼痛,一般以患者教育为主,若疼痛超过 10 天,不能缓解,并严重影响工作睡眠,则可考虑服药治疗。
——2——
自我体检,可以代替乳腺癌筛查么?
在我们乳腺癌患者中,有许多人是通过自我体检发现乳房肿物来就诊的。所以我们还是会建议正常女性自我体检。但是自我体检的敏感性仍然不够高,在乳房结节过于小,手摸并不明显的时候,乳腺彩超则是很好的补充。定期的乳房彩超+自我乳房自检,可以提高乳房结节的发现率。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乳房结节都需要处理,但需要根据不同的影像学分级 (BI-RADS) 及专科医生意见来处理。
——3——
我害怕,我就做个核磁共振吧,不想做彩超和钼靶。
许多女性朋友来到我们专科门诊的时候,强烈要求要做核磁共振,并且认为,越贵的检查越准确,这里存在一些误解。正如前文所说的,初次体检推荐彩超,年龄达到 40 岁以上,在彩超的基础上加钼靶 (年龄小于 40 岁的时候,应由医生决定是否增加该检查)。而在彩超和/或钼靶出现异常病灶,需要进一步的影像学证据的时候,由医生决定是否需要加做核磁共振。
但有乳腺癌家族史女生,则建议行基因咨询,在每年的检查的基础上,增加核磁共振是有意义的。(关于家族史咨询,这里不详细描述。)
——4——
我要怀孕了,我需要去做检查吗?
女生备孕的时候,应该做怎样的乳房检查呢?大部分的育龄女性,可建议计划怀孕前 3-6 个月可以行彩超检查。大于 40 岁的女生,应该在彩超的基础上加做钼靶。
在人工辅助生育医学极度发达的今天,需要辅助生育的女生基本上涵盖各个年龄段。基于治疗的检查而发现的乳房结节,到专科门诊的咨询,获得专科意见后,才能进入人工辅助生育的流程。对于 BI-RADS 1-3 级的女生,我们会告知怀孕后结节有增大的风险,并需定期复查,在怀孕及哺乳期间处理手段有限,并且,BI-RADS 3 级及以下可以定期随访。BI-RADS 4 级及以上的,需要咨询专科医生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
——5——
什么叫 BI-RADS 分级?
BI-RADS (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也称为“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 (美国放射学会推荐),BI-RADS 是在影像学中判断乳腺疾病的程度,但是诊断应该根据临床医师意见。
——6——
我还是不懂 BI-RADS 分级,怎么办呢?
肿物及相关影像学诊断举例如下:
BI-RADS 2 级 :乳腺囊肿,为良性疾病,影像学诊断为 BI-RADS 2 级,可以不做任何处理。无需手术,无需吃药。若囊肿穿刺抽液出现血性暗红色液体,或者是合并乳头单孔溢血,则需要考虑手术活检了。
BI-RADS 3,4a 级 :乳腺纤维腺瘤,良性疾病。多次复查彩超,肿物无明显变化时,可以不需要吃药,不需要手术,可定期复查。若在复查过程中,肿物出现明显的增大,长期的可触及肿物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时,可咨询医师,必要时可选择微创手术。
BI-RADS 4b, 4c 级及以上:
乳腺彩超可以发现恶性病灶,BI-RADS 4b 级恶性程度为 50% ,建议活检或微创手术;BI-RADS 4c 级恶性程度高,建议穿刺或微创手术活检。
乳腺钼靶可以发现恶性钙化,若钙化可在彩超下发现异常病灶,则可以穿次活检,若彩超不能发现肿物,可以加做核磁共振,必要时开放切除活检。
——写在最后——
尽管今天我们科普了许多乳腺癌筛查相关的小知识,但是乳房疾病是非常复杂的,所以依然建议各位女生,有任何疑问,要到乳腺专科门诊咨询。
特约撰稿人 丨 朱李玲医生
第 25 届肿瘤防治宣传周组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环境专业委员会办公室
转载自:广州泰和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