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问题,原因在于一旦出现重大疾病或慢性疾病,旷日持久的治疗时间、高昂的治病费用让很多家庭都无力承担。癌症首当其冲!一时间,癌症在大众的心里与死亡画上了等号。“认识癌症、远离癌症、防治癌症”成为国人绕不开的“健康话题”。
本期节目特别邀请中国抗癌协会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支修益、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石远凯、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主任委员史安利为大家带来“癌症患者的‘全周期管理’”。
点亮“风险管理”
为什么我会得癌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知识的进步、新抗癌药物的不断面世,癌症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老年病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部分癌症通过早期筛查可以早期发现,部分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手段被治愈,部分癌症患者可以延长生命、减轻患者痛苦、改善生活质量,让他们有尊严地活着。
01
人为什么会患上癌症?
一般人们所说的“癌症”习惯上泛指所有恶性肿瘤,而在医学上,癌症是指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多为外部环境因素和机体内在因素相互作用而发生发展。它可被分成两大类:一类为实体器官癌症,如肝癌、肺癌、肠癌、乳腺癌等;另一类来源于非实体脏器,像人们熟知的白血病。
每种癌症的发病因素不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癌症的发生概率在相应增长。
癌症到底和哪些因素有关?
肺部肿瘤危险因素:吸烟、患有慢性肺部基础疾病、长期处于室外室内空气污染严重环境中,如厨房等。
消化道肿瘤危险因素:不良饮食习惯,如喜食熏制、烹炸、腌制食品等。
头颈部肿瘤危险因素:吸烟、饮酒、不注重口腔卫生等。
其他危险因素:目前已经明确的致癌微生物,包括一种细菌(幽门螺旋杆菌)、七种病毒(HPV、HBV/HCV/HEV、KSHV、HTLV-1、HIV)。
02
国人乳腺癌有哪些特点?
年龄增长是所有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乳腺癌也不例外。我国乳腺癌发病呈现三大特征:
一是发病年龄早,比西方国家平均早10至15年;
二是确诊时临床分期相对较晚,中晚期患者较多,早期患者比例远低于欧美国家;
三是因为发现晚等原因,导致生存期低于欧美国家。
我国乳腺癌的发病年龄段集中在50岁以上,人口老龄化可能造成乳腺癌发病率进一步上升。从全球来看,我国35岁以下的年轻乳腺癌患者的绝对数较为领先,25岁以下的极年轻乳腺癌患者也不罕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加快,部分女性饮食、作息不规律,运动较少;兼之,选择晚婚晚育、不生育和不哺乳等女性数量增多,也造成了我国乳腺癌发病率逐年攀升。
03
健康体检等于防癌筛查吗?
近年来,国人越来越重视健康体检,但是健康体检不等于防癌筛查,前者是通过常见健康检查掌握一般状况,可及时发现一些常见慢性病;而防癌筛查是指对个体完成一系列有针对性、快速的癌症相关检查。
哪些人需要做防癌筛查?
以下几类情况应进行防癌筛查:直系亲属中有癌症家族史;长期吸烟;乙型肝炎感染病史;肠道功能长期紊乱;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发生改变等。除此之外,40~ 50岁以上的成年人即使没有风险因素,也应定期进行防癌筛查。
如何解读筛查结果?
体检报告结果解读也非常重要。当体检报告出来后,即使发现息肉、结节等,绝大部分都是良性病变,应听从专科医生建议进行下一步诊断与治疗;如果发现了相对严重的情况,应及时到专科医院进行会诊,切不可轻视体检结果也无需过度紧张。
支修益教授表示:在健康体检中,针对各个器官形态、功能的各项检查,就相当于为它们留下了一个“底板”。
例如,第一次体检时发现了肺结节、乳腺结节,不要惊慌,它们绝大多数是良性的,需要密切观察随访,复查时可与“底板”比较有无变化;第一次做胃镜,给胃肠道留下张“底板”,定期体检过程中对比观察胃肠道是否平滑,这就是“底板”的作用。
如果你是一位老烟民,以前就有慢性咳嗽,但最近咳嗽的声音音调变了、有血丝痰了,你就得警惕了;健康体检,即使胸部CT正常也不代表没事儿。因为胸部低剂量螺旋CT筛查有助于早期发现早期周围型肺癌,对以中心型肺癌为主体的小细胞肺癌则无能为力。此时如果在防癌体检中出现血液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三个指标一致升高,这时候支气管镜可能对确诊肺癌有所帮助。
支教授强调,千万不要把健康体检等同于防癌筛查,一旦高危人群通过健康体检、防癌筛查发现有临床意义的问题,应尽快到专科医院就诊。
点亮“治疗管理”
癌症=“死刑”?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癌症患者的临床治愈率能达到40.5%。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大大提升了癌症患者的生存几率,这无疑让众多患者对抗癌治疗重拾信心。
01
癌症治疗发生了哪些变化?
史安利教授在访谈中分享了自己的抗癌经历:39岁确诊乳腺癌,因当时放疗不精准,造成食道烧伤,而且可选择的化疗药物很少,毒副作用很大,导致白细胞骤降,两次输血才度过凶险的化疗;58岁时,确诊结直肠癌,随着医疗手段的进步,手术切除非常彻底,放疗精准,化疗较顺利;68岁时再次确诊乳腺癌,区别于29年前的手术方式,仅进行了局部切除加化疗。
不仅如此,随着基因突变检测的出现,让史安利明白了自己多次患癌的原因,一解多年的疑惑。
近三十年来,我国癌症治疗领域发生了质的飞跃。
进入21世纪,靶向药物应运而生,不同的靶点突变有各自相对应的药物。2020年,我国医保目录将接近200种抗癌药物纳入医保。靶向药物通过政府的谈判机制,价格下降80%,让更多百姓能够享受更新的药物、更新的技术,同时也减少了更多的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支修益教授表示:三十多年以前,外科手术创口极大,癌症患者的创伤很大程度上是来自手术。随着外科微创技术的进步,从大切口变成小切口,演变成仅需打两个洞的胸腔镜手术,就如同从吃西餐必须用刀叉到如今仅需要吃火锅时的长筷子,大大减轻了手术创伤,加速了术后康复,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过去十年,我国癌症整体5年生存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未来通过微创外科手术、精准靶向治疗、更新药物治疗手段、更早的筛查措施等,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30年,再将我国整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升15%。
02
如何度过危机四伏的治疗期?
访谈中,石远凯教授讲述了抗癌药物治疗的发展历史:以化学药物治疗和内科治疗为例,20世纪80年代,有效药物仅仅是几个化疗药物,毒副作用严重,患者由于脱发、恶心呕吐、骨髓移植半途而废,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近些年,首先是高效低毒的化疗药物不断进入到临床,患者的毒副反应越来越少越来越轻,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升白细胞药物问世,止吐药、各脏器功能的保护性用药,使得患者能够按计划完成预定的治疗周期数,化疗变得更安全更耐受了。但是,化疗并不能解决癌症这个复杂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末,靶向治疗药物研发得到快速发展,它们针对促使肿瘤发生发展的驱动基因,已经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多数靶向药物为口服药,毒副反应小,使患者在生存期延长的基础上还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进入21世纪,免疫治疗的发展更为迅猛,它主要通过调整自身免疫功能来杀死肿瘤细胞。特别是一些新型免疫治疗药物,叫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给很多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机会,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抗癌之路。
随着时代的进步,治疗的选择越来越多。根据患者身体的情况,还有疾病的特征,选择最适合这个患者的疗法和药物,使得治疗效果达到最大化。
点亮“生存管理”
如何与癌症共处?
随着癌症治疗效果的显著改善,患者生存率得到提升,更多患者进入康复管理期,“癌症是一种慢性病”的理念也渐渐深入人心。一个癌症患者的总生存时间不仅与癌症本身,更是与他的生存质量息息相关。
01
淋巴瘤患者生存质量如何?
淋巴瘤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疾病,因为淋巴系统是全身的免疫系统,所以在全身各个部位都可能发生。淋巴瘤是100余种类型亚型的“淋巴瘤家族”的统称,既有像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这类短时间内增大恶化的,也有进展缓慢的惰性淋巴瘤。
临床治疗主要是以药物治疗为主,最早的细胞毒类药物,后来的靶向药物,再到近年的免疫治疗、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等。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每一个进步,淋巴瘤都首当其冲,也是获益最多的瘤种。
实际上,淋巴瘤患者的自我管理、情绪管理和医生的配合尤为重要。淋巴瘤以内科治疗为主,药物治疗经常会带来副作用,所以正确面对这些副作用,才能够有效控制这些副作用。因此,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就非常关键。
因为淋巴瘤类型很多,不同类型的治疗策略和临床表现都是不一样,所以首先要有明确的病理诊断,才能根据诊断结果来进行治疗。因此,患者如果能够了解更多的诊断和治疗相关知识,对于配合医生完成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02
如何做好癌症康复?
癌症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医生给予的抗肿瘤治疗之外,还有患者的自我管理,比如:生活的规律性、饮食的规律性、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其中情绪的自我管理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
同时,患者的第一感受很重要,特别是长期的治疗过程中,癌症患者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在治疗过程中发生的变化,针对药物出现的毒副作用、罕见的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
对于自己的病情,既不可放松警惕也不能过度压抑,科学、正确地面对,积极主动地去解决治疗过程当中发生的问题,才能够得到一个好的治疗结果。
03
怎样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① 抗癌不止,学习不止。患者应主动了解肿瘤疾病的相关知识,正确面对癌症,才能更好的应对自己的病情。
② 患者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患者应及时掌握自身治疗进展,关注身体变化如药物毒副作用等,以便与医生更加快捷有效的沟通。
史安利教授分享自己的抗癌经历时提到:医生面对的患者很多,很难记住治疗细节,再加上沟通时间有限,为了提高每次随访效率,自己都会提前做足功课。
她在治疗过程中坚持写日记,详细记下用了什么药,治疗情况怎么样,有什么毒副作用,重点需要医生解决哪些问题。所以说,患者首先要对自己负责。
③ 心理疏导。注重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使其提高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同时给予患者正能量的指引,可以采取转移目标的方式,让患者重视生活,而不是疾病,帮助他们逐渐“打开心结”。
④ 勿信谣言。
“吃得越好,肿瘤长得越快!真的能‘饿’死肿瘤细胞!”针对这些在癌友圈内活跃的言论,石远凯教授举了这样两个例子:曾经有一位患者因听信带鱼、牛羊肉等发物会加重病情而长期吃素,到医院复诊时,因为严重的低蛋白血症导致全身水肿。如果再不恢复合理的饮食结构,长期营养缺乏状态可能会先于癌症,直接造成生命威胁。
还有位患者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坚信癌症伤身化疗伤身必须大补,开始每天大鱼大肉,结果癌症被治愈了,却因为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患上了高血脂、高血压等。30多年后,因心脏病去世。
他重申,除了煎炸烟熏食物存在致癌风险需远离外,作为癌症患者,合理的膳食是最基本的需求,只有自身免疫力增强,才能够与疾病对抗、耐受治疗。
专家简介
支修益
中国控制吸烟协会副会长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癌症基金会肿瘤防治与科普部部长
石远凯
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
史安利
中国抗癌协会康复分会主任委员
北京爱谱癌症患者关爱基金会主席
抗癌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