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必读:非常时期缺乏科学素养和健康素养有多可怕?

关注文章 点赞:

受访专家: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部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抗炎临时办公室主任白希


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会长郭树彬教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支修益教授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田艳涛教授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兼常委陈小兵教授


撰文: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业委员会委员/TopMD创始人/医学科普作家 子琳


微信群群主:“累死我了”

  

  

(微信群谣言比比皆是,真让人发愁)

这年头当群主不易,尤其在这种关键时期群里总有各种真假难辨的消息。有的信息一看就是假的,尽管群主们忙着辟谣,但架不住大家都更加相信谣言,不停转发,所谓谣言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我所在的几个群,谣言满天飞)

不管是最近漫天飞的新冠肺炎谣言,还是近几年频繁的伤医事件,其实都是国人缺乏科学素养和健康素养的表现。在非常时期这种表现可能更为明显,缺乏科学素养和健康素养很可怕。


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就是“三科一能力”: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处理社会事务和个人事务的能力。


今天我们想跟公众、媒体、医生科学家、政府好好聊聊!


公众层面咱这样做


1不信谣、不传谣,关注信源看出处!

恐慌是目前影响救治最大的问题,光在家呆着不出门只能是为眼前做的贡献之一,不制造恐慌、不听信谣言不传谣才是对社会做的最大贡献。先搞清什么是谣言。


2017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2019中国十大健康传播大使、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陈小兵教授说,谣言分为三大类:理念上的谣言、知识上谣言、行为上的谣言。

  

这就是理念类的谣言,过于乐观的理念谣言容易使大众麻痹、轻敌、对疾病毫不在意、存在侥幸心理。过于悲观的理念谣言会使大家绝望和恐慌。

  

这就是知识类谣言,传播疾病防治的伪科学,严重背离真相。


  

这是行为诱导类谣言,通常教你一招百病不侵的方法,诱导你按照这种方式去做,害人不浅!这说的盐水漱口、鼻子里滴香油防病毒,估计是有商业目的由商家制造的谣言。


2018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公布,(http://www.mdweekly.com.cn/m/view.php?aid=22987),虽然较2017年有很大程度的提升,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从这次新冠肺炎的事情中,我们也看到现在信谣传谣的人还是很多,健康素养的提高任重道远!我们总在强调那些由于听信谣言造成无法挽回严重后果的案例,有些甚至是生命的教训。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田艳涛教授说,几年前他有个胃癌患者,当时经过检查肿瘤位置和大小都不利于手术,于是让病人先化疗再手术。


但这位患者因为曾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说化疗对身体危害很大,所以就没有遵医嘱进行化疗,而是选择去旅游。折腾了一年多,直到又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症状才回来就诊。


经过检查他已经出现了幽门梗阻,虽然马上进行了化疗,但手术时腹腔内已经严重扩散,术后不到一年病人就去世了。其实放化疗存在个体差异,对多数人来说都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少数案例不代表大多数。


关于谣言的辨别,中国抗癌协会肿瘤防治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支修益教授说,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一条在我们朋友圈和微信群疯转的信息,我们首先要先看出处。


尤其面对这种公共卫生事件,应关注权威主流媒体和官方发布的消息,不要听个人的一己之言。还有一些谣言本身就有很明显的印记,比如:“攻克了、消灭了、治愈了、100%”这种字眼的文章请不要相信更不要转发!


2相信医务工作者,相信科学家,动态的看待问题!

对于任何一种新事物都要遵循发展动态的认识规律,新的疾病更是如此,这是一个不断否定再否定才能得出最终真理的过程。社会大众应该理解科学家、理解医生,我们都没见过这种病,对这种病本身的认识确实需要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动态认知的过程。


比如新冠肺炎在早期我们认为它不会人传人,后来发现了人传人,这就是对新事物认识的规律,不断在认识,是一种科学精神的体现。


对公众来说,我们这时候就需要一种科学素养,要学会动态看问题。不要揪住过去某位科学家说的话就对某一个事情全面否定。


医学本质上是人学科学,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在自然科学领域1+1=2,但在医学上1+1完全就可能≠2。请给政府一些时间,给医学专家科研工作者一些时间。


近期频繁出现的伤医行为也是缺乏科学素养、健康素养、人文素养的最极端表现,公众对疾病和生老病死缺乏最基本的认知,他们认为医生是万能的、医学是万能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以这次新冠肺炎为例,我们之前根本不了解它,所以怎么去治疗和驾驭它更谈不上,医学是发展中的,是要不断面对新事物的,医学也是有局限性的,有时候也是无奈的,疾病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便再伟大的医生也是如此。


不尊重医生就是不敬畏生命。没有医生在前线的奋战,没有他们对疾病不眠不休的研究,这场疫情之后我们可能都得死。


3不隐瞒病情

中华医学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会长郭树彬教授说,出现可疑症状请及时到医院就诊(请看上图),不要满处乱跑,更不要隐瞒病情。


特别要说一说戴口罩的问题,最近几天在查房的过程中,郭树彬教授发现一个令人气愤的现象,有过疫区接触史的人员来医院进行隔离,不戴口罩,医生苦口劝说,他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没病,号称自己不怕死。


在非常时期的公共场合,尤其在医院这种地方,不戴口罩不光是个人健康素养、人文素养的缺失,更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的不负责,是一种自私的行为。非常时期人人都要戴口罩!


另外我们要相信官方信息,冷静面对病情,相信党、相信国家、相信医务工作者和科研工作者,我们国家有能力应对和处理疫情,2003年的SARS战役使我们积累了丰富经验,我们一定能赢!


救治患者所需的防护器材国家正在全力供应,也会全力保证蔬菜和日常用品的供给,所以请大家不要有紧张情绪。


媒体层面咱这样做


1及时主动辟谣发声

目前已经到了谣言的扩散期,造谣的比辟谣的快,造谣的随便一说就传播出去了,辟谣的还得去找专家核实,再进行撰写和传播。


我们更期待主流媒体、官方媒体把辟谣作为一个重点工作站出来发声,在谣言出现的第一时间及时去纠正,提高传播正能量的速度。一方面及时辟谣,一方面宣传正确的科普知识。


关于口罩的问题就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方面过度恐慌的人们在忙着抢口罩,一方面很多人根本不戴口罩,认为自己身体好不会被传染,我们苦口婆心劝说无效的案例比比皆是。


一些自媒体上有关怎样正确佩戴口罩的视频很多都是错误的。像这种最基本的医学知识应该有权威媒体发声,权威媒体还要积极进行不间断的科学引导。


2提问要科学,不要夸大和曲解专家观点

媒体人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一方面媒体不要过度解读医学专家的研究结论,尊重专家的观点,不做曲解和夸大,并在传播之前请受访专家进行审核,避免出现观点误读等理解偏差。在采访提问时应该科学规范的引导。


媒体从业人员应多学习,积极参加业务培训,避免因为报道失误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


医生科学家层面咱这样做


1及时发声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现后,一线医生站出来发声很重要,把一线的正能量和鼓舞人心的事情及时告知公众。


非一线的临床医生请协助媒体传播正确的知识和理念,及时把不良居心造谣者的嘴堵住。


平时在发布科普内容时,请您也标注该观点的参考文献,比如引用国家发布的数据,或者您及国内外同仁发表的相关研究等,避免用个人经验和观点对公众科普。


2医生科学家应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平时注重公众科普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普部部长白希说,一个好医生不光要能治好病人,还要有面向公众科普的意识和行动。不光是防病知识,我们做的研究也都应该讲给公众听,一些疾病的原理还是有必要让公众了解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医生24小时连轴转也不可能把病人都看完,只有通过科普宣传,把防病知识传递给公众,才能让更多人获得权威的防病知识,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素养才能随之增高,在关键时刻就能临危不惧。


公众科学素养比较高的国家一般都有这样一种机制:就是全社会一起行动,包括社会人员、各种机构、企业、学校、单位等,这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


政府层面咱这样做


针对大型传染病应建立三个常态机制:


1建立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决策班子体系

聘请相关领域权威专家作为政府公共卫生事件决策班子成员,帮助政府在这一方面进行决策,代表政府就这一事件对外发言,及时有效的传播对公众有用的疾病防治信息。今后任何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这种长效机制是一种保障。


2建立完善的传播覆盖体系

建立基层工作站,街道办事处发放疾病信息的宣传单。做好健康传媒学的工作,用好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针对不同人群采用不同传播方式,实现疾病知识的城镇、乡村、公社全覆盖,让健康信息及时到传递到各个角落。


3建立完善舆情监测长效机制

运用目前网络监管系统,并成立医学专家委员会,在日常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工作中及时监测舆情识别谣言,有些谣言一开始其实只是个认识误区,如果那时就能制止,误区就可以消除,从而也就抑制了谣言,也就避免了谣言的先入为主。


提高一个国家的科学素养健康素养,需要政府、社会大众、专业人士、媒体的共同努力,每个角色的努力都不可或缺。


真的!我们任重道远!


科学素养是一个人基本素养的表现,学历高受过高等教育不一定等于科学素养健康素养高。科学素养健康素养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但通过某一个突发事件可以让我们有所警惕有所领悟有所提高,积累更多的经验。


让我们共同努力,在平时提高健康素养,各行业协会科普分会等科普机构,咱们要继续努力开展健康科普教育工作,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科学素养和给公众科普的能力,提高主流媒体以及公众的健康素养,任重道远!


这个春天,希望我们能携手共渡难关!

转载自:Top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