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身心关怀理念 开展乳腺癌防治科普直播“全力去爱”我们在行动

关注文章 点赞:

2022国际乳腺癌关注月

每年十月是国际乳腺癌关注月。10月21日,粉红丝带关爱日当天,作为持续整个月的科普活动重头节目,中国抗癌协会科普专业委员会联合“全力去爱”患者关爱公益品牌、上海粉红天使癌症病友关爱中心、乳腺癌康复者、医生专家和身心治疗师的乳腺癌防治科普直播在上海成功举办。活动旨在从身心关怀维度,全方位地关爱广大女性朋友和乳腺癌患者,提升公众对乳腺癌早诊早筛的意识,分享乳腺癌康复者的抗癌体悟,倡导患者及女性同胞加强自我关怀,关注心理健康,掌握放松身心的有效方法。


乳腺健康科普工作坊现场

乳腺癌发病趋于年轻化 专家呼吁早发现早治疗

根据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数据,乳腺癌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恶性肿瘤。在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增长迅速,已位列中国女性肿瘤发病谱首位[1]。相比西方国家,亚洲国家的年轻乳腺癌发病率更高。在美国,50岁以下乳腺癌患者占21%[2],而我国50岁以下乳腺癌患者达57.4%,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的比例更高,达62.9%[3]。这与种族、遗传基因、生殖和激素因素、心理因素、肥胖、嗜酒、不良饮食及生活习惯等综合因素有关。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支修益教授表示:“疫情后,全球精神障碍疾病愈加严重。长期处于抑郁焦虑高压状态的女性更易得乳腺癌。这也是我国乃至全球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增高的重要原因。值此国际乳腺癌关注月之际,中国抗癌协会科普专业委员会联合多家乳腺癌科普教育基地及患者组织开展系列科普项目,期待能够将乳腺癌‘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的理念,传递给千万女性,呼吁大众关注乳腺健康。”


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支修益教授致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瞿晴教授在活动中提到:“每位女性都应该对自己的健康负责。建议女性朋友养成运动习惯,不熬夜,少喝酒,多摄入新鲜蔬菜和高膳食纤维,哺乳期坚持母乳喂养,保持愉悦平和的情绪状态,可有效降低罹患乳腺癌的风险。此外,乳腺自检不可少。如发现无痛性的、质地较硬的、边界不清的肿块、皮肤破损或凹陷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检查。40-45岁人群可每年进行一次B超筛查,对于有遗传等高危因素的人群,35岁起即需筛查。早发现,早治疗,早期乳腺癌的治愈率可达到90%以上,且可以进行保乳,不影响生活质量。”

发挥群体抗癌力量 坚持规范全程治疗

虽然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增长迅速,但随着各类新技术、新药品的不断问世,乳腺癌治疗逐已逐渐转变为慢病化管理,越来越多的转移或复发的晚期乳腺癌患者实现了高质量的长期生存。

乳腺癌康复病友代表在活动上分享:“感谢在我黑暗无光的那段历程中遇见瑞金医院的医护和粉红天使的姐妹们。这场疾病让我学会了如何好好爱自己,在各种社会家庭的角色中如何更好地与人相处。病友的支持让我感受到爱,康复后我投身公益事业,在传递爱付出爱的过程中,我感到自己的生命重新获得了绽放,在大爱中找到了内心力量。”


粉红天使龙舟队欢庆胜利

上海粉红天使癌症病友关爱中心主任陆柳梅女士表示:“自2011年成立上海粉红天使癌症病友关爱中心以来,我们秉承‘以专业服务提升生命品质,以人文关怀让乳癌成为祝福’的使命,根据不同病程的需要,为病友们提供身心社灵、全人、全家、全程、全队的关怀服务。在学姐带学妹的同伴支持过程中形成了粉红天使的独特文化:接受爱、学习爱、传递爱。我们欣喜地看到,群体抗癌的力量显著促进了病友们的身心康复,提升了她们的生命质量。”

瞿晴教授强调:“乳腺癌患者们在康复之路上一定要遵医嘱,坚持科学规律的随诊随访、伴随疾病的全方位管理(包括血脂管理、心脏不良反应管理、静脉血栓栓塞症管理、骨质疏松管理等)、和精神心理康复。这些乳腺癌全程治疗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提升患者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均有重大意义。”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咨询师邵钰晨女士建议:“乳腺癌患者和广大女性朋友们都要学会关爱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并允许自己放慢脚步,更要学会一些放松身心的有效方法,比如深呼吸、自由舞动、去到大自然中,及时释放紧张和焦虑。”


活动结束后,现场嘉宾合影留念

关注中国乳腺癌领域的治疗困境,围绕未满足的临床需求,持续探索更多乳腺癌治疗方案。此次科普活动的公益支持方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肿瘤事业部副总经理彭湃先生在活动总结环节中表示:“期待见证更多乳腺癌患者从真正用得上、用得起、放心用的中国创新药中实现高质量的生存,重燃生命的希望。除了研发高质量创新药物,我们致力于集结全方位力量,积极探索与创新医疗服务生态伙伴的广泛合作,力求为肿瘤患者提供全病程、全身心的患者关爱服务。衷心祝福乳腺癌患友们全力去爱,重塑生命之美,活出更广阔的人生!

参考资料:

  1. https://www.iarc.fr/faq/latest-global-cancer-data-2020
  2. Hope S et al. N Eng J Med. 2014,371(2):175-176
  3. Lei Fan Lancet Oncol 2014;15;e27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