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神药上市”!!人家只是随便说说,你怎么就当真了?

关注文章 点赞:

【癌症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疾病,晚期癌症尤其如此。虽然在Larotrectinib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短期内肿瘤消失,但并不代表全部癌细胞都被彻底杀灭、一个不留。那些“坏分子”仍有可能在身体中潜伏,随时都有可能卷土重来,我们时刻要小心。】

这几天,美国新上市的一种抗癌靶向药Larotrectinib启动朋友圈刷屏模式,“传奇抗癌药”、“广谱抗癌药”等赞美之词不绝于耳。Larotrectinib到底是一种什么药?癌症患者都能用的传言是真的吗?有人说“治愈率高达75%”,真有这么神奇吗?



今年11月26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刚刚加速批准Larotrectinib上市2天,就有被推向“神坛”的迹象。不得不说,抗击癌症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每一个突破都值得肯定,但不应被神化。

解密抗癌新药Larotrectinib

癌症治疗有很多进步,但仍然面临缺药的困难,每一个肿瘤患者都对抗癌新药充满了期待和渴望。

靶向药可以说是近些年来抗击肿瘤的主力军之一,比如治疗乳腺癌的曲妥珠单抗,治疗肺癌的吉非替尼、阿法替尼、奥希替尼等等。很多靶向药从实验室走进临床,给晚期癌症患者带来了福音。

美国最新上市的Larotrectinib也是癌症靶向药大家族的成员。不过,与其他功成名就“前辈”靶向药相比,Larotrectinib抗癌作用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

(1)首个成功治疗带有「NTRK融合基因」实体肿瘤的靶向药;

(2)治疗范围不限制于特定肿瘤类型。也就是说,不管是乳腺癌、肺癌还是结直肠癌,如果癌细胞里携带这种融合基因,可以考虑用它治疗。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NTRK融合基因」。

我们都知道,癌症主要是基因突变造成的,使本来发挥正常功能的细胞“性情大变”,变得“既贪吃、又作恶”。靶向治疗主要就是找到特定的肿瘤驱动基因作为“靶点”,用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

人体的每个细胞都好比一座大型化工厂,细胞内每时每刻都有数不清的“生产线”在进行代谢活动。如果NTRK与其他基因发生融合后,有可能会打乱“生产线”的正常工作节奏,产生大量不必要TRK融合蛋白等活性物质,刺激细胞发了疯一样恶性增殖,从而引发癌症。

原本NTRK基因是个“好同志”,编码的TRK蛋白多表达于神经系统,在人体疼痛调节、食欲和记忆等方面发挥功能。但融合以后,NTRK融合基因就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坏分子”,是明确的致癌原因。

找到了致癌原因,研发靶向药物就成为可能。Larotrectinib是第一个成功上市的口服TRK抑制剂,专门针对NTRK融合基因。

虽然病根找到了,但是哪些癌症会有这种基因改变呢?

这就要说到Larotrectinib抗癌作用的第二个特点:不针对某一种特定肿瘤(比如乳腺癌),通俗点就是不“挑”肿瘤。

在携带NTRK融合基因(没有获得性耐药突变)的情况下,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如果出现癌转移、手术风险大、没有其他治疗选择或治疗无效疾病恶化,都可以考虑使用Larotrectinib治疗,颇有“广谱”抗癌的功效。0



不“挑”肿瘤,就是神药吗?

Larotrectinib是美国FDA第二次基于通用的生物标志物(这里特指NTRK融合基因)批准的抗癌新药。2017年,免疫治疗新星PD-1抑制剂开辟了这一领域的先河,可用于治疗微卫星不稳定(MSI-H)或错配修复基因缺陷的晚期实体肿瘤。

但是,把Larotrectinib当做“包打天下”的抗癌神药,是肯定站不住脚的。

首先,从应用范围看,即便没有特定肿瘤类型的限制,「NTRK融合基因」的大前提也不能动摇,这是治疗基础。那么问题来了,有多少肿瘤携带NTRK融合基因呢?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1NTRK fusion-positive cancers and TRK inhibitor therapy],在常见肿瘤,比如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黑色素瘤、肾癌中,NTRK融合基因出现频率其实很低,在大多数癌症中低于5%。换句话说,符合Larotrectinib治疗门槛的恶性肿瘤患者还是少数,并不是人人都有机会接受治疗。

凡事都是相对的,一些罕见肿瘤中NTRK融合基因发生率很高,比如分泌性乳腺癌、类似乳腺分泌性癌、先天性中胚层肾瘤、婴儿型纤维肉瘤等。这些罕见肿瘤NTRK融合基因发生率大于90%。特别是一些儿童患者,有可能从Larotrectinib中得到更好的治疗。



图片:Nature,红色代表NTRK融合基因发生率高

MASC:类似乳腺分泌性癌;Secretory Breast Carcinoma:分泌性乳腺癌;Congenital Mesoblastic Nephroma:先天性中胚层肾瘤;Infantile Fibrosarcomas:婴儿型纤维肉瘤。

其次,Larotrectinib作为靶向药成员,与肿瘤“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耐药是难免的问题。什么时间出现耐药,耐药后怎么办?这些疑问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过度宣传Larotrectinib“包打天下”有炒作之嫌,任何新药都要结合患者的疾病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此外,从美国FDA批准的适应症来看,满足NTRK基因融合只是基本条件,其他方面的要求还挺严格的,而且精准检测NTRK基因融合对技术有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不“挑”肿瘤只是这类新型靶向药物的一个特点而已,恶性肿瘤的诊治要遵循疾病规律,没有神药之说!

“治愈率高达75%”:以讹传讹,误解疗效

说到疗效,应该大家最关心的了。有些自媒体将Larotrectinib描述为“治愈率高达75%”,真的有这么夸张吗?

很遗憾,这是误解。

我们都知道,晚期癌症的治疗是世界级医学难题。全世界的医生和科学家共同努力数年,把部分晚期肿瘤恶化的时间推迟几个月、十几个月就很了不起了。上面说到,治疗癌症没有神药,“治愈”代表彻底治好,如果真实现高达75%的“治愈率”,岂不是分分钟获得诺贝尔奖?

所以,“治愈率高达75%”是一个误读、误解。那么,真实的情况到底如何?

今年初,世界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Larotrectinib治疗癌症的数据,“75%”就是从中而来,虽然这个数字给广大癌症患者带来了希望,但我们也要客观看待。

在晚期肿瘤的治疗研究中,几乎很少用“治愈率”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因此Larotrectinib治疗十几种癌症用的是“总缓解率”来评价,而不是“治愈率”,这个概念要清楚。



图片:《新英格兰杂志》


什么是总缓解率?它指的是按照国际认可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RECIST v1.1),对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评估,肿瘤缩小或完全消失的患者占比就是总缓解率。从这个定义不难看出,Larotrectinib治疗总缓解率达到75%,代表全部患者中有3/4的人治疗效果还不错,肿瘤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无法证明Larotrectinib能把这些患者彻底治好、永不复发。

可能有人会问,肿瘤都完全消失了,这不是治好了吗?其实不然。这个世界上,确实会有极少数幸运的晚期癌症患者能够得到治愈,我们愿意相信奇迹,但不能迷信奇迹、放松警惕。

癌症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疾病,晚期癌症尤其如此。虽然在Larotrectinib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短期内肿瘤消失,但并不代表全部癌细胞都被彻底杀灭、一个不留。那些“坏分子”仍有可能在身体中潜伏,随时都有可能卷土重来,我们时刻要小心。

抗癌新药Larotrectinib的横空出世,代表了癌症精准医学的又一重大突破。但是,抗击癌症之路任重道远,至今没有任何一种疗法或药物能够“包打天下”,劝大家看到新药上市要冷静,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最后,捡稠的捞,三句话总结:

1、只有大约1%的肿瘤病人适用该“神药”。而且在用药之前,必须做基因检测;

2、不是治愈率,是有效率,而有效之后,依然可能会耐药而复发;

3、价格非常昂贵:30000美元/月。



【“哗众取宠博眼球的标题党”】以下转自业内专家解读:首先,各种肿瘤的NTRK融合发生率极低,也就是适合这种药物的人很少;第二,明明是“总体有效率”即我们所说ORR为75%,而文章说的仿佛发现了吃了就能治愈75%的肿瘤的神药,也就是说,FDA普通的批准了针对某种特定基因变异实体瘤的靶向药物这一普通新闻,怎么就在朋友圈各种传播开来仿佛以后得癌都能治愈了呢?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沈琳副院长点评】针对17种不同癌症治疗的总体有效率为75%。“Overall response rate”总有效率,更准确的翻译是“总缓解率“,顾名思义,就是对这个药物的治疗发生了缓解,包括肿瘤消失、肿瘤缩小。绝对不是我们普通老百姓所理解的“治愈率”,这与我们所期望的完全治好是两回事。别信标题党。

【陈小兵博士解读】标题党提到所谓的抗癌“神药” ,其实根本没有那么神奇! 在精准诊疗时代,任何精准治疗 ,必须是诊断先行,而精准诊断,要求检测先行。

特别要强调的是:这个所谓的抗癌“神药”虽然不挑肿瘤,但是对基因有严格挑剔。只有检测有特定敏感靶基因的癌症患者,才可能从所谓的“神药”治疗中获益,而能检测到的癌症患者极少极少,即便检测到了,也不是百分百获益,而是75%的缓解率,也就是有可能获益,注意是有可能获益,不是一定能获益。当然,这个“神药”的获批,确实是肿瘤精准治疗“篮子计划”成功的典范之一! 也是肿瘤治疗领域异病同治的又一成功案例,其实这次获批并非肿瘤治疗的首例,早在16年前,格列卫(电影《我不是药神》的主角药物)已经可以同时治疗慢粒和胃肠间质瘤,去年肿瘤免疫治疗药物K药获批治疗MSI H或者dMMR的癌症患者,同样不需要看肿瘤类型!

所谓的“解密能治17种癌的美国新药”的文章比较误导读者,harboring NTRK fusion 是罕见疾病,病人群很小。而且,不应该将缓解率翻译成治愈率。